本课程是经济、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方向课。通过课程学习,使学生全面理解金融的基础知识,掌握货币、利息利率的基础理论和金融机构的分类与职能,熟悉了解整个金融体系,对国内国际的金融实例都能有一定的理解掌握,使学生全面了解基本金融常识、参与从事基础金融工作的能力,并为继续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基础。
本课程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十二个部分:
货币与货币制度:货币的产生及其意义;货币的职能;货币的定义、形式及层次;货币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;货币制度。
货币流通:货币流通规律;货币流通的形式与渠道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;货币流通的管理;我国现金和存款的管理制度。
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:货币需求;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,货币需求理论;货币供给;派生存款;货币乘数。
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: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测量;通货膨胀的类型和成因;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后果;通货膨胀的对策
信用:信用的产生与发展;信用形式;信用的作用;信用工具。
利息和利率:利息的本质及来源;利率及其决定因素;利率的作用;我国利率体制改革;中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。
金融机构体系:金融机构的体系与分类;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划分;“亚投行”的引申思考;银行的产生与发展。
商业银行:商业银行的性质;商业银行的职能;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;商业银行业务;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;商业银行管理;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——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。
中央银行: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;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;我国的金融监管;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;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。
货币政策调控:货币政策目标;货币政府工具;货币政策的传导;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的总考察。
金融市场:金融市场的定义及种类,金融市场的要素与功能,金融市场的结构。
国际金融:国际收支;国际收支平衡表;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;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;外汇与汇率;汇率决定理论;购买力平价;外汇交易;外汇交易实例。
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、规范性和实践性较强,为保证教学质量,实现培养目标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除讲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、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,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。联系案例,学用结合。学生要独立思考,在掌握基本内容、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,重于应用,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