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分:2.5
总学时:100; 面授:32 自学:48 复习:20
视频学时:24
一、课程的性质、目的及任务
本课程是经济、管理类各非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大类课。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各个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打下金融学知识基础,促进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,对金融学基本理论、基础知识、基本方法和金融运行及金融制度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、理解和掌握,对现实的金融问题有一定的分析、解决能力。
二、适用专业
会计学、财务管理、工商管理、市场营销、电子商务等管理、经济类各非金融学专业。
三、先修课程
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。
四、课程的基本要求
(一)了解货币的产生、发展和货币流通规律;掌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。掌握信用、利息的基本理论;认识信用的作用和利率对经济的影响。掌握通货膨胀理论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;认识通货紧缩现象;了解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、工具及传导机制。
(二)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;认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能、作用及其主要业务。认识金融市场的作用;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;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方法。掌握国际收支、外汇、汇率等基本概念;认识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;了解外汇交易的基本知识。
五、课程的教学内容
(一)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
1.货币与货币制度
货币的起源,货币的形式、职能;货币层次及其衡量。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。
2.货币流通
货币流通规律;货币流通形式与渠道;人民币的发行、流通及其管理。
3.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
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供给理论;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;货币均衡的意义。
4.通货膨胀
通货膨胀的概念、类型、成因;通货膨胀的社会、经济效应;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。
5.信用
信用的产生发展过程;信用形式及信用工具;信用的经济功能。
6.利息和利率
利息、利率的概念;利率的种类;利率的经济功能;利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;当代利率理论;我国现行利率体制及其改革。
7.金融机构体系
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;银行的产生与发展;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。
8.商业银行
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趋势;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业务;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;商业银行的管理。
9.中央银行
中央银行的性质、职能、组织形式;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。
10.货币政策调控
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;货币政策传导机制。
11.金融市场
金融市场的要素与功能;金融市场的分类;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简介。
12.国际金融
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;国际收支差额的概念与国际收支失衡的治理措施;外汇和汇率的概念;汇率的种类;外汇交易的类型及其方法;外汇风险及其管理。
(二)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案例分析:商业银行业务(示例:公积金住房抵押贷款)或金融市场交易。
六、学时分配表
七、使用教材
唐安宝 主编.货币金融学.徐州: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,2017.9
八、主要参考书
1.戴国强 主编. 货币金融学. 上海: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,2011.
2.黄达 主编.货币银行学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2.
3.兹维·博迪,罗伯特·C·莫顿 主编. 金融学. 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0.
4.蒋先玲 主编. 货币金融学. 北京:机械工业出版社, 2017.
5.胡庆康 主编.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. 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 2014.
6.曹龙骐 主编. 金融学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5.
九、考核方式(包括作业、测验、考试等及其所占比例)
平时成绩(实验、作业等):30%;考试成绩:70%。
十、说明
1.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、综合性很强的课程,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参考书的作用及最新资料的收集补充。
2.与《货币银行学》课程比较,内容深度应小一些,广度更大一些。